由旧厂房改造成的OCT当代艺术中心,是隶属于何香凝美术馆的非营利性当代艺术机构,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隶属于国家级美术馆的当代艺术机构。OCT中心以其所在地华侨城(OCT)命名,英文名称为OCT Contemporary Art Terminal(简称OCAT),这直接表明了OCT当代艺术中心“做中国当代艺术的航空港”,并希望具有中国当代艺术的交通网、补给站和起飞点的功能的理念,OCAT的徽标也源于这一基本理念。OCT当代艺术中心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均设有分展区。
一、回溯
位于华侨城康佳电子集团北面东部工业区A栋和C栋的OCAT,原是80年代兴建的集合式厂房,是80年代早期华侨城的第一批建筑,也是深圳特区最早的建筑之一,其周边厂区原为沙河实业工业区,它体现了深圳工业发展的三个阶段:早期外商出资金、免费使用土地和15年后归还后开发成为标准厂房出租。这些简陋厂房慢慢无法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逐渐被闲置起来,有一部分被改造成电子通讯终端的研发基地,而大部分则面临被拆毁的命运。
2003年初,华侨城提出了对东部工业区厂房进行功能转型的设想,决策者没有简单地把大片厂房推倒铲平,开发成高档住宅区,而是希望保持这个城区的发展轨迹、历史记忆,希望这一城区作为一个社区可以持续发展。但是如何改造,决策者也在思考和探索中。
与此同时,位于华侨城的何香凝美术馆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对当代艺术的推进和发展,出于这一需要,他们畅想在北京的798艺术区建立一个何香凝美术馆驻京当代艺术分馆,以扩大其影响,但又踌躇于异地操作的难度和成本投资的风险。当得知华侨城改造东部工业区的计划时,何香凝美术馆便萌发了在深圳华侨城东部工业区建立何香凝美术馆当代艺术分馆的想法。这个设想很快得到了华侨城领导的支持,他们希望何香凝美术馆策划建立何香凝美术馆当代艺术分馆,并希望以当代艺术分馆为中心带动东部旧厂房的改造。
当时,馆聘艺术总监李公明、策展人皮力和设计师艾安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改造和再利用该空间的方案和想法,而作为项目统筹者的何香凝美术馆副馆长乐正维更是倾注了大量精力。
2003年8月8日,策划人皮力正式向美术馆提交了《何香凝美术馆·东馆策划案》。这个策划案是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参与讨论者包括乐正维、李公明、皮力和艾安,他们主要考虑了当代艺术分馆的定位、功能、经营以及近期工作计划、媒体计划和预期等方面的问题。“何香凝美术馆·东馆”的提法显然是把后来的当代艺术分馆视为何香凝美术馆的当代艺术分馆,当时的定位是“带动以文化产业为特色的地区经营的繁荣”,“以展示当代艺术、实验先锋文化、时尚潮流文化为主要方向”并“兼有展示和经营双重的功能”。皮力:《何香凝美术馆·东馆策划案》,2003年8月8日。
2003年12月13日,在何香凝美术馆举办“第五届深圳国际当代雕塑展”的第二天,当代艺术分馆举行了何香凝美术馆当代艺术中心的建馆仪式,还举办了“空间阅读与都市实践”展,这是利用该旧厂房举办的首次展示活动。展览的出发点是“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该空间及其周围环境的改造思路和过程”,并成为“第一个推介中国当代本土建筑的个案性展览”。馆领导在当代艺术中心建馆仪式上的致词,2003年12月13日。在当时的相关报道中,出现了“何香凝美术馆当代艺术中心正式建馆”的提法,相当于该中心的开馆仪式。然而,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建馆,因为当时“当代艺术中心”概念尚不明晰,也没有确定管理者以及运作体制和运营方式。严格地说,它是该项目的启动仪式,也是OCAT的探索阶段。“空间阅读与都市实践”展举办的同时,旧厂房改造工程动工,厂房原有的夹层被清空,形成高6米至10米的艺术展览空间。
2003年年底开始,经过何香凝美术馆的策划、华侨城房地产公司的规划投资,由深圳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负责对旧厂房进行正式改造。面对着破败的厂房,建筑设计师想到了纽约的SOHO、英国的切尔西,还有北京的798。建筑设计师通过不断比较和推敲,在原厂房的结构上寻找到一种适合当代艺术空间的风格。经过一年的大规模内部整建工作,把原来的旧厂房改造成了特别具有当代简约风格的艺术空间,俯视下的展厅呈“L”形。对于艺术中心的改造,建筑师孟岩谈到自己的理解“当代艺术对空间的要求与传统美术馆不同,可能要拆、改、砸、补,可能要砸墙砸地,这在传统美术馆是严令禁止的,传统美术馆可能连钉一根钉子都要考虑再三。但在当代艺术中心,艺术家就不用受这些约束,甚至可以利用建筑本身完成艺术创作,将有很大的自由空间。”李福莹:《看得见艺术的旧厂房》,《深圳晚报》2003年12月7日。但OCAT所处的旧厂房,毕竟不像纽约的旧厂房,后者建筑质量较高,具有历史价值,而OCAT所处的旧厂房情况恰恰相反,这既留给建筑师很大的灵活性,但也因旧厂房本身的建筑问题而使建筑师无法进行过多的改造。
2004年9月上旬,黄专向何香凝美术馆正式提交了建立OCT当代艺术中心的报告,报告包括OCAT的性质与目标、组织架构与工作计划,以及关于建立“国际艺术家工作室”的设想等内容。这个报告得到乐正维副馆长的首肯及积极推介。
在如何建构和运作等问题上,OCAT的首任主任黄专明确提出了他的设想:OCAT的性质必须是非营利性的,它必须是艺术机构而非画廊式的艺术空间。它建立的目标,是要统合海内外中国当代艺术资源,推动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接轨,通过举办展览、学术论坛和国际艺术家工作室交流计划项目,把OCAT建构成既具有中国本土特色又具专业化、国际化标准的当代艺术机构。这种严肃的学术高度使它有别于一般的当代艺术空间,它是建立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机制的一个尝试,美国学者巫鸿称其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硬件建设”。
2004年12月13日,OCAT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2005年1月28日,开幕式在欢庆气氛中举行,国务院侨办、部分美术馆馆长、艺术空间负责人、画界和企业界约600人见证了OCAT的诞生。首展“起飞: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典藏展”同时对外开放,由黄专以“地铁美术馆”的构想而策划的王广义、张晓刚、方力钧为深圳华侨城段创作的大型壁画也进行了预展。
OCAT是一个年轻的艺术机构,现在维持正常运作的工作人员仅有5人。2005年,海内外从事中国当代艺术活动的资深批评家、策划人、艺术家和美术馆专业人员构成了何香凝美术馆艺术指导委员会,它不仅对何香凝美术馆,同时也对OCAT的学术工作进行指导和提供咨询。首届主席由巫鸿担任,成员包括:艾未未、费大为、范迪安、冯博一、高名潞、黄专、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许江、徐冰、黄永砅、巫鸿、王广义、汪建伟、殷双喜、严善、乐正维、张永和、张培力、朱青生。冯博一兼任秘书长。艺术指导委员会对计划中的各项目提出决策性意见,并调动国内外当代艺术资源,建立与国际当代艺术界的交流渠道,从而建构中国有序、健康的当代艺术运行机制。
二、展览活动
当代艺术背后必须有深厚的理论作为支撑,并需要强调与时下社会的关系,这是OCAT举办展览一贯坚持的学术态度。OCAT有明确的理念、目标和立场,在展览活动方面有严格定位,并推崇多样化。它以当代视觉艺术为主体,兼顾实验表演、音乐、影视、多媒体等跨界领域。
一年多的时间里,OCAT陆续举办了一些颇具影响力的展览,并组织了表演活动和研讨会,既立足本土,也注重国际交流;既关注架上绘画的视觉呈现,也关注设计和多媒体类型的展览活动。
由陈侗策划的“广东当代艺术生态(1990—2005)文献展”(2005年4月18日—28日)分为文献展和报告会两部分。展览以编年的展现方式,将活跃于20世纪90年代的广东民间艺术机构作了一次完整梳理,其中包括大尾象工作组、阳江艺术青年、缘影会、深圳触进社等。展览对近15年来广东的当代艺术现象和成就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回顾。这是OCAT注重本土艺术资源的一次有效尝试。
由黄专策划的“柏拉图与它的七种精灵展”(2005年9月23日—11月7日,北京展区)是一个关于智慧的多媒体展览,也是一个关于智力与媒介关系的展览。这些媒介包括了闪客、图片、影像、新闻、广告、玩偶以及概念等。哲学家赵汀阳与艺术家王鲁炎采用“易位”的创作方式,有些艺术家借用有限的媒介改变一贯的创作风格:张晓刚将架上绘画转换为图片,曾浩借用玩偶将平面绘画转换为三维立体的呈现。无论是艺术家,还是作品本身以及整个展览,都折射着一种睿智。
“文化翻译:谷文达《碑林——唐诗后著》”展(2005年11月1日—28日),是OCAT首次举办的大型国际个展,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尝试。展览将谷文达历经12年的巨作作了最为完整的呈现。作品包括50块1.3吨的碑石,这对OCAT来说是一个浩大的工程。由展览延伸出来的、巫鸿先生策划以及刘禾、黄专、冯博一分别担任主持的“翻译与视觉文化”国际研讨会聚集了20多位海内外著名学者、理论批评家和策划人,他们从比较文化学、视觉艺术等多种角度讨论了“文化翻译”这一学术主题。研讨会分为“翻译与文本、文字及视觉文化”、“翻译与现、当代艺术及视觉文化”、“谷文达和他的学术座谈会”、“关于文化翻译的学术演讲”几部分,并得到了艺术家、策展人和独立评论家,还有来自文化界的文学评论者和文化研究者等的回应。
由姜剑、钱骞、欧宁、吉吉等策划的“大声展”(2005年4月30日—5月8日)以及近期举办的“‘人文触觉’荷兰Droog大师设计展”(2006年4月28日—5月21日),是OCAT在设计领域推出新秀和引进国外优秀设计师及作品的尝试,体现了新型理念的设计作品在深圳乃至国内都引起很大反响。
在实验表演方面,OCAT也作了一些有效尝试。在“2005首届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2005年12月11日—2006年3月10日)开幕式上,由孟京辉导演的实验话剧《城市变形记》充分显示了空间与表演结合的优越感。
另外,OCAT的展览活动并不局限于原有的物理空间,而是根据策划理念和活动要求选择合适空间。黄专策划,艺术家王广义、张晓刚和方力钧共同完成的“地铁壁画项目”便是一个典型,它借用地铁这一公共空间实现“地铁美术馆”这一流动美术馆的理想。2006年6月2日,在深圳世界之窗地铁站正式举行了三幅地铁壁画下放地铁的仪式,将中国三位当代艺术家创作的巨幅油画原作放到了地铁空间中,这是一个具有相当史学意义的创举。展览打破了传统美术馆的概念,它所引起的赞誉、争议和关注也提示人们再次深入思考当代艺术与公众的关系问题。
不同类型的展览活动体现了OCAT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实验性探索精神以及整合国内外当代艺术资源的能力。一年多的尝试和努力成为一个良好的起点。
三、国际当代艺术工作室交流计划项目
OCAT设有五套国际当代艺术家工作室,它是OCAT的交流计划项目之一,也是建构一个良性交流平台的重点项目,目前仍处于筹备阶段。第一批艺术家的入住计划将于2006年9月实现。
这是一个以视觉艺术为主体的交流计划,OCAT每年将提供一定的经费和设施,邀请国内外优秀的艺术家、策划人和研究者在工作室进行创作、策展和研究(2~3个月)。通过对当地的考察和交流,艺术家、策展人和研究者自由完成其创作,并进行成果展示,举办讲座进行交流和讨论。这种交流方式不仅使创作者深化了对广东本土生态的理解,也使本土观众从创作中获得审视自身的另一种角度。
国际艺术家工作室制度是当今国际当代艺术机构的基本活动方式之一,通过邀请交流,不仅加强了国际艺术界的联系,也聚集了包括国际艺术机构、美术馆、策展人和传媒等在内的不同力量。
四、结语
对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来说,也许中国当代艺术的重心还在于实验艺术的合法身份问题。而90年代以后,中国当代艺术以“他者”的身份被国际关注,处于被挑选、被误读的边缘化地位。如何有效建构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平等的对话、交流机制,始终是进行当代艺术本土建设的焦点问题。为此,主动建立与国际当代艺术界的专业交流渠道,向世界推介中国的当代艺术,为中国引进国际艺术家以及艺术交流活动,建立中国有序、健康的当代艺术运行机制,加强中国与国际当代艺术的平等良性互动,便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OCT当代艺术中心简介——建造中国当代艺术的航空港》,2005年1月1日。将OCAT建构成为既具有中国本土特色又具有专业化、国际化水准的艺术机构,这是一个相当宏伟的理想,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实现。
在建构和运作的过程当中,OCAT提出了一个实质性的课题:要建立中国特色的当代艺术运行机制,探讨跨学科、跨领域的当代艺术模式,并建立艺术家、批评家、策划人和赞助人之间的良性互动。而国家美术馆的行政架构、外聘策划人和国家企业的固定赞助这种中国当代艺术的“华侨城模式”成就了它的独特身份。
改造后的OCAT由办公室、国际艺术家工作室、展厅、作品仓库、画廊和书吧等功能区域构成,已成为华侨城的文化地标建筑。正如最初预想的那样,OCAT的建立和运作逐渐带动了被废弃的东部工厂区,当代艺术的气息逐渐在深圳这座年轻城市蔓延开来。■
“何香凝美术馆·东馆”将是华侨城东区开发计划的地标性建筑。它的建设和开放将为深圳提供一个成功的旧建筑改造的经典个案,带动以文化产业为特色的地区经营的繁荣。
“何香凝美术馆·东馆”将是何香凝美术馆的当代艺术分馆,以展示当代艺术、实验先锋文化、时尚潮流文化为主要方向。
“何香凝美术馆·东馆”将是一个兼有展示和经营双重功能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黄专:《OCT当代艺术中心关于建立“国际当代艺术家工作室”的报告》,2004年9月3日。
(2)黄专:《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计划》,2004年9月8日。
(3)乐正维:《致陈总函》,2004年9月10日。
(4)《OCT当代艺术中心简介——建造中国当代艺术的航空港》,2005年1月1日。
(5)冯博一:《OCT当代艺术中心国际艺术工作室交流计划(草案)》,2005年5月1日。
(6)冯博一:《OCAT工作室交流计划汇报》,2006年2月16日。
(7)Urbans都市实践:《OCAT设计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