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画廊的开办首先离不开两个法国人的辛苦努力:Benoît Coze和Laetetia Gaudin。Laetetia Gaudin于1998年就开始在中国生活,一直都想在中国开画廊。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北京遇上曾在马赛有过经营画廊经历,并且本人是艺术家的Benoît Coze。两人一拍即合,打算在北京尝试一下。当时,北京外国人经营的画廊相当少。
Benoît Coze从2000年起就开始积极参与中国的艺术活动。首先他参加了2000年的中国艺术展,展出他的绘画作品,此后于2001年由黄瑞康策划了他在Henderson中心的个展。这两次画展使他产生了在中国生活的想法。次年,他天遂人愿般地接到了天津美术学院的任职邀请。他在天津任教一年。
天津的生活使他对中国的现状非常感兴趣。2003年初,他着手和郭东波一起创作,作品主题主要围绕着对一个混合的东、西方身份的寻找。
同年,Laetetia Gaudin开始经营想象画廊。在她的邀请下,Benoît Coze担任起此画廊的艺术总监,主要从事邀请欧洲及美国艺术家来华展览的工作。
于是Benoît Coze起程回到法国开始寻找有潜力并有兴趣接受这种尝试的艺术家,而此时的欧洲国家中不通过官方邀请在中国大陆私人画廊里展览的艺术家是少之又少。
第一个展览是以和法国画廊合作的方式举办的,法方画廊在马赛,经营主管是Bernard Plasse。展览作品主要由Benoît Coze和郭东波的合作数码影像、Laurant Septier的数码图像以及Sylvie Reno以硬纸板来表现现实物品的观念作品构成,展出时间从2003年10月至11月,为期一个月。Benoît Coze和郭东波的数码作品被山西大学看好并于几星期之后在山西大学举办展览。在受到中国观者欢迎和满意的媒体报道的情况下,同一法方画廊于2004年又一次和想象画廊联手展出7位艺术家的作品。其中包括特意为展览创作的Sabine Mohr——她以中国传统剪纸方式完成一幅塑料屏风——以及郭东波和Benoît Coze的作品。展览开幕当晚,小小的画廊就迎来了300多位观众,大大出乎两位画展经营者以及其他艺术家的意料。带着被国内观众的热情所燃起的感动,Benoît Coze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联系欧洲及美国的艺术家来华办展。
纽约美籍艺术家Christian Xatrec同时还是Emily Harvey艺术基金会的负责人,是一个曾和激浪派联系密切的艺术家,他热情十足地投入展览计划。当时Evelyne Noviant——一个法国艺术家——也打算参加。当时以Benoît来看,这两人的作品有一种不谋而合的和谐,便劝他们不如办个联展。两位艺术家欣然同意,于2004年来到北京,驻留一个多月,根据展厅情况,因厅制宜地完成了一组装置作品。于是两人的观念世界就十分诗意并平和地在想象画廊呈现出来。画展开幕于2004年9月。到场的中国艺术家对两人的创作风格以及作品的形式美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展览刚闭幕,想象画廊就又迎来一个法国人Virginie Mounicot,当然还有她的极少艺术。她在纸上完成了一个系列作品。这些作品由液体树脂和珍珠粉混合、膨胀、流动,然后凝结在纸的表面上来完成。她的极少艺术思维受到了北京观众的欢迎。
2004年12月,以多人表演艺术出名的纽约艺术家Nicola L.带着她的实用艺术来想象画廊办展,但没想到,最先迎接她的便是中国北方的严冬。一时的寒冷挡不住Nicola L.的创作热情,她打算在中国继续她已在威尼斯、古巴、洛杉矶以及日内瓦进行过的一个艺术行为表演,不过这次与上几次的不同之处是,Nicola决定邀请8位北京的艺术家穿上她的多人表演斗篷来完成演出。Benoît Coze建议她去长城上演。来自摄影艺术家凌飞的大力帮助,使这次艺术行为表演特别顺利。之后,驻北京的法国文化中心提供场地为Nicola L.举办记者招待会。想象画廊也第一次受到了多家媒体的关注。Nicola L.在北京逗留期间还拍摄了一部短片,主要拍摄了她在北京街头对北京百姓提出问题,以及北京百姓的回答。问题只有两个:“谁是您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谁是历史上最重要的人?”其实这个短片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关注中国人的情感潜意识以及集体潜意识。
同年12月,法国艺术家Claudie Dadu被Benoît Coze邀请到北京来展出她的行为艺术照片。同时,她还在天安门前以头发扮作胡子穿梭于游客之间来完成一个行为短片。此短片于2005年在法国电视台播放。
次年2月,Gregory Ballard——一个年轻的法国摄影师,到想象画廊来展出他的摄影作品,作品以被法国主流社会所排斥的弱势群体为主题。中国观众通过这些作品,发现了一个不曾听闻的发达西方世界。此次展览之后,凌飞——一个非常特殊的、曾在法国生活过好多年的中国艺术家,在想象画廊举办了他的个展。大部分作品被法国的一家在马赛的文化艺术发展公司购买收藏。
2005年4月,Dorothée Selz和她在巴黎的一家画廊以及她的两个助手一起来华展出她的可以吃的装置作品。这个装置的完成离不开中央美术学院学生和一个中国厨师的大力帮助。
对这些艺术家来讲,想象画廊的展览不过是中国之行的一小部分,让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对中国真实的当代艺术界的认识。他们既被这个艺术圈的活力所吸引,同时又对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收藏空白感到失望。
但他们来华的动机往往建立在对一个艺术新大陆的发现的渴望之上,建立在对一个反常地存在于庞大国土和饱和人口之间的,充满无限想象空间的当代艺术界的好奇之上。这些当然都是这些艺术家来华之前的想象,真实存在的中国当代艺术群体往往和他们的想象不同。中国不是这些艺术家的El Dorado(西班牙语,取黄金国之意),但他们往往拒绝相信,反而是想象力比现实更有力量,它往往要比现实重要得多。
另外,反常的是,西方艺术家在北京反而更自由。当他们离开巴黎或纽约时,他们也同时离开了一种西方当代艺术已经定型的偏见。正是因为年轻,中国当代艺术才不具有西方的当代艺术偏见。正是这种偏见的空白给了他们一种自由的感觉。在北京,不存在任何一种艺术机构、机关或历史上形成的特定意识形态来评价他们。并且,艺术家们也没有一种由于被视为另类而引起的恐惧,加上观众的热情,艺术家的创作也更加放松、大胆。和中国艺术家们的交流也是大有收获,并且使很多对当代艺术的共同研究成为可能(Claudie Dadu、Nicola L.、Benoît Coze)。
所以我们认为从人性和艺术上来讲,想象画廊是一个成功;与此同时,从经济上来说,她却是个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