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20日至10月20日,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和中华世纪坛两个展场同时展出。与西方双年展普遍实行的策划人制度不同,本届北京双年展仍是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但“实际上,北京市政府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是北京双年展的幕后主角,真正的主导力量是‘国家级选手’中国美协”《北京成为世界美术中心的梦想与追求》,北京双年展官方网站。。组委会由以国家的文化部门命名的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双年展办公室落实各项具体事务,这就导致了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与原来的中国美术家协会所组织的全国美展有着相当多的相似之处。
展览的策划实行了国际上早已应用的策划小组负责制。总策划为靳尚谊、冯远、刘大为。本届北京双年展仍延续了首届集体策展的形式,似乎是为了避免学术上的专制主义,但不是每个策划人相对独立地负责一个板块,每一个都不拥有充分自主权,而是集体审议参展作品,严格按照章程的规定,集体投票决定参展艺术家水平。和首届相比,这次负责确定主题和特邀艺术家名单及评议作品的策划委员从上一届的31人减少到24人,据说减少的都是外地委员,原因是外地委员开会不方便等。
参展国包括五大洲的50多个国家。国内外参展作者由特邀和应征两个方式组成,特邀中外艺术家名单由策划委员会确定。应征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征集,其中,国内应征者2372人,作品7000余件,最终入选173件,其中中国画59件、油画54件、雕刻41件、其他画种19件。国外共有61个国家的391位作者的应征作品1126件,入选281位作者的323件,不包括国际策展人推荐的8个国家的作者。虽然增加了国外的艺术家参展,从而增强了展览的国际性,但世界各国的成功艺术家作品之间却缺乏充足的相关性。事实上,国际化的真正实质不完全在于是否有国外的艺术家参加,而在于是否有与国际上相对应的,高水准、规范化的艺术展览制度,展览是否触及世界艺术的尖端问题。如果达到这种程度,即使没有国外艺术家参展,它也是国际化的展览。
北京双年展的主题为“当代艺术的人文关怀”,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当代艺术对社会生活与公众的关注,努力使当代艺术为广大公众所理解和接受;第二是体现当代艺术对人类和平理想的追求,和平共处无疑是当下世界人民关注的重大主题;第三是当代艺术对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的思考,建立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永远是人类在共同寻求的审美境界。
入选标准都要求符合展览的主题,即在内容上体现艺术家对大众的人文关怀,并在艺术语言上有新意。主题的确立应该触及中国人民当下的生活状态,触及当代人面临的与生存有关的问题,触及中国艺术发展中的前沿问题。在基本性质上,双年展应该不同于以往的全国美展。全国美展没有主题,中国的双年展向西方学习,也提出主题,但是最主要的问题是提不出自己的问题,基本上是在从理想主义的角度进行思维。而且主题越来越大,大到没有意义为止。因此,主题和名称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之所以围绕这一主题以绘画和雕塑为主要形式选择作品,原因有二:一种说法是,“北京双年展坚持以‘架上艺术’作为主要展出形式,基于对我国美术创作现状主流实力的现实考虑,同时也顺应了当代国际艺术绘画回归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形成中国双年展独特的品牌和特色,吸引世界各国擅长绘画、雕塑的众多艺术家热情参与”《王镛答〈中国文化报〉美术周刊记者朱小钧问》,载《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简报》第5期,15页。;第二种说法是,“从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的实际出发——绘画和雕塑仍占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的主流,同时也考虑到目前中国公众的接受程度”《陶勤答〈中国文化报〉记者问》,载《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简报》第5期,11页。。
至于为何没有选择其他的艺术形式,主办方认为:“诸如新媒体这样的新艺术样式,虽然拓展了当代艺术的可能性,但并不因此意味着传统形式的绘画与雕塑失去其自身推陈出新的空间。艺术追求创新,创新并不代表必须采用新的媒体或新的艺术形式。”北京双年展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一定要有新媒体这样的艺术样式,举办综合性的艺术双年展,还是举办某类形态的双年展也不是问题的关键,绘画、雕塑、装置、影像……各种艺术形态并无高低优劣之分。简单地说,双年展的价值取向无疑是要根据其是否具有当代性来限定。这里所谓的当代性不仅仅是时间概念,它主要指两个方面:首先,展览要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敏感问题作出积极的回应;其次,展览应该对当代艺术的尖端课题作出积极的回应。这也正是国内外成功或比较成功的艺术双年展的基本指向,也是国内外热烈讨论的“双年展”这一词语的基本含义。
除了主题展外,仍设有特展和序列展。6个特展包括意大利当代艺术暨基亚艺术特展、俄罗斯当代艺术特展、乌兹别克斯坦当代艺术特展、从安格尔到沃霍尔展、印象派版画展、黄胄特展。5个序列展包括:黄冑师生精品展、中国中青年艺术家精品展、第十六届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代表大会美术特展、和平繁荣雕塑展、少儿美术作品邀请展。国际策展人温琴佐·桑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布展是根据各个洲和国家布置的,每个洲和国家都有各种形式的艺术品,很多是混在一起的,给大家的印象是似乎跟主题扣得不够紧,也有些乱。”“希望下一届可以找到共同的呼应线索,对整个展览来说能够更协调——还有,作为策展人,我对于布展没有完全的决定权。在国外的一些大型展览中,主策展人决定所有展览的布局,展览有一个主线,但北京有着不同的工作方式,集体决定按照洲和国家来布展。”李静:《北京双年展:盛宴无“菜单”》,《东方早报》,2005年9月21日。
此外,国家邮政局为配合此次展览,在开幕前发行以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为内容的纪念邮资明信片一张。9月23日至25日在安徽合肥举办了国际学术研讨会,围绕“当代艺术对社会生活与公众的关注”、“当代艺术对人类和平理想的追求”和“当代艺术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思考”等相关课题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参与研讨会的人员包括北京双年展策划委员、中外参展艺术家、美术理论家等。此会旨在加强国际背景下的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的交流,进一步提升美术在当代文化中的独特作用和意义。与展览同时出版大型图录和以“当代艺术的人文关怀”为主题的文献集。■